2022-03-06 本會理事舉行網上會議, 向當局建議抗疫新思維
本文刊於 2022-03-09 大公報, 現輯錄如下:
以戰時思維打好抗疫戰

港人非常關心當前疫情的演變,線上線下,無不以此為話題,因這涉及大家的健康、工作甚至生命,關注自是本能反應。

首先,我們要感謝祖國和內地同胞給我們全力、及時和有求必應的支援,派來專家和醫護人員。在七天內以「國家速度」建成可容三千九百個病人的青衣方艙醫院。供應的物資由海上、公路、鐵路源源不斷輸送本港,又在深圳多次召開支援香港抗疫工作協調會,支持之廣,力度之大,反應之快,效率之高,無不給港人留下深刻印象。我們在感恩之餘,亦倍增抗疫勝利的信心。我們深信困難是暫時的,只要大家團結,上下一心,就能戰勝疫情,取得勝利。

抗疫需要果斷決策

對於特區政府表現出來的「抗疫乏力」、「救治不足」的問題,社會各方人士反應強烈,這不難理解,因為這涉及社會、家庭、企業和個人,加上確診、重症、死亡案例不斷增加,又發生一些求醫無門、求救無助的事件,更加繃緊大家的神經,普遍認為以香港這樣的社會資源基礎,如此慘烈的事件是不應該發生的,當然也是不可以接受的。

《大公報》三月六日發表了題為《盡快建立高效抗疫指揮體系》的社評。我們極之認同社評的論述,其中一段非常精闢。社評指出,當務之急,是要盡快建立一套戰時抗疫指揮體系,打通各司局工作,形成統一指揮、統一協調、統一調度的作戰機制,注重策劃力,強化動員力,提升執行力。否則,即使投入再多資源,再多人員,也於事無補。

有人說,特區政府也有「抗疫指揮中心」,這個「中心」與社評倡議的「體系」有什麼區別呢?我們認為,區別起碼有二。一是沒有形成「體系」,二是沒有「戰時狀態的特定思維」。一個體系乃涵蓋所有的抗疫部門,有統一組織、指揮、調度。「戰時思維」就是決策要果斷,目標要明朗,應對要精準,行動要迅速。而特區政府的「抗疫中心」所顯示出來的是各個部門各自為政,指揮不靈,協調無度,預案匱乏,效率不彰,令人非常失望。

也有人說,現時政府的「指揮中心」不是也有「總指揮」嗎?何以達不到上述的效果呢?首先我們應承認,不少官員是有為市民大眾服務的決心和抱負的,因而日以繼夜,加班加點地工作,已經非常勞累了。可惜,面對港英時期一直遺留下來的行政制度和僵化的管理流程,樣樣都要一級一級議論,一層一層批准,不懂得特事特辦,更沒有人肯負起全部責任,這樣的機制怎能適應疫情爆發的嚴峻局面呢?

中央領導常常提示特區政府要注意的事項,例如現階段最重要的是「減少感染,減少重症,減少死亡」,要集中資源應對。證諸疫情日以萬宗計,死亡人數日日過百,這個要求顯然沒有達到。又如內地專家指出抗疫「要有品質地落地和做下去」,「要強化部門的協同,強化領導組織體系的應急狀態」,這兩個「強化」,特區政府又做到了沒有?

痛定思痛,特區政府高官們,應該如同夏寶龍主任所說的,是時候讓民眾看到和感受到官員在踐行其就職誓言時說過的話了。

丟掉官僚思維和習慣

公道地講,特區政府在抗疫上也做過一些成績,獲得大家的讚許。例如在香港電台開闢一條抗疫專線,報道抗疫須知,對市民大眾是有用處的。又如特區政府重視新聞發布,每日都舉行記者會,披露疫情的最新情況。不過,記者會的主持人只是醫生,欠缺負責統籌工作的要員,很多時候無法回應記者的問題,是以主持記者會的人員層次要調高,由真正掌握抗疫全局的人來回答社會的關注,這才是「指揮體系」應有的「配件」。現時,市民關心的是一些特定事件的處理,要有糾正行政失誤的時間表,不能再拖拉忽悠過去,市民痛恨庸官、懶官、怠官,那種「批評接受,行動照舊」的陋習是不應再存在的。

今次抗疫,香港基層民眾以至商家巨賈,都有令人感動的作為,這包括商人的捐款送地,藝人的演唱打氣,各界社團組織的義工服務,均體現香港獅子山精神,上下齊心,團結一致,令人感動。同時,新時代要有新思維,為官者要突破香港的傳統官僚視野和習慣,以人為本和創新思維去治理痼疾。政府與民間合作,各界人士團結協作,在祖國的全力支持下一定能贏來抗疫戰鬥的勝利!

(本文為香港資深傳媒人員聯誼會三月六日舉行的線上座談會紀要,由吳求紀錄整理)

大公報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