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圭陽:《走過古絲路文明》
《走過古絲路文明》
作者:張圭陽博士
於 2017-12-29 講座發表

「絲綢之路」一名的源起
「絲綢之路」Seidenstrasse一詞始見於1877年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李希霍芬的著作。李希霍芬從1868年至1872年在中國工作,他被委托設計一條橫貫歐亞的鐵路線,從德國勢力範疇的山東港口起,經西安的煤礦,直達德國;所以從他繪製五卷本的《中國:親身旅行之成果和研究》專著中,「絲綢之路」是一條畢直的大道。當然,他也知道絲綢之路實質上是由南北中許多交通幹道組成,所以李希霍芬也採用了「主幹道 Haupstrasse」一詞來形容天山以北-中亞-兩河流域至大馬士革的這一段道路。往下要說的,也就是這一段道路。

絲綢的故事
翻閱絲路文獻,會看到這一段故事:「公元前53年,羅馬帝國執政官、敘利亞總督克拉蘇與安息人在卡爾萊大戰(卡爾萊即現今敘利亞帕提亞),即將敗陣的安息軍隊在正午陽光下突然揮舞出色彩斑爛的軍旗,羅馬軍人從來沒有見過這種軍旗,恐懼萬分,落荒而逃。」安息人舉起的就是漢朝人造的絲綢。卡爾萊大戰後十年,凱撒大帝在祝捷會展示絲綢,令羅馬貴族看得口瞪目呆,絲綢亦成了羅馬上層社會追逐的奢侈品,與黃金同價。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有史學家說,羅馬帝國滅亡的一個主因,是購買絲綢導至大量金銀外流。

「一帶一路」源起
2013年9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出訪哈薩克,10月出訪印尼,先後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及「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同年11月中國共產党18屆3中全會通過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及「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從2014年起,每一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都把「一帶一路」列為重點工作。

誰人開闢「絲綢之路」
中國歷史上有文獻可考的絲路,始於公元前二世紀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吉爾吉斯首都比薩凱克伊塞克湖「湖區地志博物館」,館內展出在湖底考古發掘出來的文物。在一個展柜內,有一幅由考古人員協助重新繪畫出來的彩畫,畫的是在崇山峻嶺之外來了一隊人馬,漢朝服飾,還有一位公主;迎接這隊人馬的,是在草原住帳蓬騎馬狩獵的胡服胡人,明顯的就是重現公元前二世紀西漢使者張騫與烏孫國王在首都赤谷城訂盟之事,圖片上的英文翻譯卻錯誤說成是中國代表團由司馬遷率領。赤谷城在伊湖東南,本是絲路自中土進入中亞的一個城市,隨著湖水上升,古城早已在湖底了。張騫在公元前二世紀出使西域,一般被看成是古絲路啟動的年份,事實上張騫在阿富汗看見有中原的物產,說明早在張騫之前,中原物產早已有途徑經中亞到阿富汗了。

圖一:張騫與烏孫國王在首都赤谷城訂盟

絲路上的民族
公元前八世紀,絲路主幹道上只是散居著草原民族及綠洲民族,未有形成大面積的國家政權。天山北麓現今哈薩克的七河地區(七河是指流向巴爾喀什湖Lake Balkhash 的七條河流:伊犁河、卡拉塔爾河、哈薩克阿克蘇河、列普瑟河、阿亞古茲河及已消失的Baskan河和Sarkand河),七河地區有40萬平方公里,本是塞種人Saka聚居,公元前二世紀,匈奴人在蒙古草原崛起,導至了七次由東向西的民族大遷徙,從七河地區到中亞河中地帶,南下一線跨過帕米爾高原轉去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西線轉去伊朗,北線經裏海越高加索山脈去土耳其,涉及的民族遷徙有月氐、烏孫氐、北匈奴、葛邏祿、回鶻、契丹、瓦刺蒙古人......

圖二:佩戴四千多件
金飾的「金人」
 
「中亞金人」
在現今中亞哈薩克七河地區以至吉爾吉斯一帶的草原,當地的草原游牧民族為塞種人,與波斯人同屬伊蘭人種,在公元前四世紀已經有高度的文明,知道怎樣打造精緻的金飾,塞種人的貴族身故後以上千件金飾戴在身上下葬,從古墓上發掘出這種「金人」的,就是哈薩克考古界大名鼎鼎的Bekmukhanbet Nurmukhanbetov,當地傳媒喜歡簡稱他為Beken。我們參觀2014年才開放的「伊塞克古墓葬遺址和博物館(The Issyk Burial Grounf and Museum),看了「金人」的複製品,這是Beken在1969年距阿拉木圖以東50公里的伊塞克市Issyk 其中一個小土墩的古墓中發掘出來,遺體穿著四千多件金飾,也被稱為「金人」,「金人」佩帶的金箭金山羊頭飾,成為了今天哈薩克國家的象徵。

圖三:發挖「金人」的
哈薩克考古學者Beken(左)
我們在博物館旁、雪嶺天山腳下的綠草坡地上,遇見了Beken。那是一位82歲老人,白髮白眉白髭白鬍子,頭戴哈薩克斯坦民族的紅色小圓帽,身穿高領白長衫白長褲,外穿半袖開胸及臀的棗紅色民族服,右手持著幼樹枝揮打草地,向遠方走來的訪客招手高喊。問博物館職員這位老人在喊叫什麼?「老人喜歡喝中國的二窝頭,他在問你們有沒有帶來。」
  Beken 老人在草地上鋪開了兩張遺址發掘圖,告訴訪客他是在那裡發現了「金人墓」。老人說皇宮遺址還沒有發掘出來,要不要看看﹖訪客們都很興奮,老人用樹枝指向天山山腳:「就在那裡,走七公里。」「如果你們今晚留下來,我會殺一匹馬接待你們。」Beken是籌建這個博物館的發起人,急需中國的資金和技術,知道訪客中有來自西安西北大學的考古學系教授,很興奮的希望能和中國合作,一起發掘這一帶的古墓。

絲路上的文明古國
波斯人居魯士大帝在公元前550年建立了「亞契美尼亞王朝」,帝國版圖東至希臘羅馬,北至土耳其及中亞,西到埃及非洲,南至印度西部,那時中國還處於春秋時代,基本上還是處於黃河流域的城邦小國。居魯士大帝在公元前538年公開印製了管治巴比倫的方針政策,宣布廢除奴隸制,釋放數千名猶太人,強調人人有宗教信仰自由,這就是人類有文獻記戴最早的保障人權宣言。

居魯士大帝的露天石棺奇跡似的迄立在設拉子市東北130公里的帕薩爾加德,超過2500年,在阿拉伯人、蒙古人、突厥人的長久統治中,絲毫沒有受到破壞。

圖四:居魯士大帝在帕薩爾加德的露天石棺

波斯波利斯
波斯波利斯在設拉子市Shiraz 東北70公里,處於設拉子去伊斯法罕市Isfahan的途中,一路上盡是沙土,公路修建得很好,去伊市是雙線行車,從伊市往設拉子市又是另一條雙線車路,兩者有十幾米的沙土分隔。兩條車路,也走在古代絲路上,駱駝換上了貨櫃車,絲綢變成了機械;千年不變的,是沙土,是絲路兩旁重重疊疊連綿不斷的扎格洛斯山脈,還有獅虎齒般尖銳的山峰。在古代走70公里進入太陽神山Mountain of Mithra 的山谷,那要走多長的時間?

波斯波利斯就在平原的盡頭,背靠太陽山,整個皇城,建立在幾十米高的平台上,這個平台有12萬5千平方米,平台下左右兩側各有一條111級石級,引領走上平台,右邊石級是伊朗貴族專用,左邊給波斯帝國屬地的使節們,每一級石級只有10厘米高,好讓貴賓安坐馬背上拾級而上。

拾級而上,抬頭一望,「萬國之門」門柱上有一對十幾米高的神獸鎮守,人臉牛身,一對強大的飛翼,這個景象,我在大英博物館看亞述帝國的古蹟,也受到同樣的沖擊。看古蹟遺址往往要借用豐富的想像力,在波斯波利斯,有足夠多的攀天巨柱、精緻石刻、處處提點著這個在公元前500多年的帝國,是如何的繁榮興盛。每年波斯的新年,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21年在位)就在這裡接見各屬國的使節,這個情景,在登上阿帕丹那宮Apadana梯級東北兩個方向入口的牆板上刻有精采說明,23個前來朝貢的使節團浮雕,衣服頭飾各異,帶著各種新年禮物,向大流士一世拜年。西牆板上浮雕很淺,個別細節已難以辨認了。早幾年來看過浮雕的旅客說,風沙雨水把浮雕磨去不小,如果沒有更好的保護措施,使節團浮雕恐怕就會消失了。

圖五:波斯波利斯遺址

波斯希臘結怨
波斯大流士一世在位期間,建造御道、驛站,方便帝國的管治,也為絲路的開通打下基礎。一個典型的驛站,包括有水池的庭園,兩層的四方形建築,樓上住人,樓下住進駱駝生畜,絲路上的生意人,就在庭園內進行買賣。

大流士一世在位期間也曾經多番進攻希臘城邦,燒毀雅典衛城,極大的打撃了希臘人的自尊。公元前331年,馬其頓國王、25歲的亞歷山大大帝把波斯的驕傲-波斯波利斯燒燬,把宮內寶庫收藏搬走,駱駝隊足足搬了一個星期。

阿歷山大大門
阿歷山大大帝在公元前329年征服了費爾干納山谷,在今天烏茲別克的苦盞Khojand建立阿歷山大城,這是亞歷山大在亞洲建立的最遠的阿歷山大城。阿歷山大大軍也曾挺進烏境與阿富汗接壤的鉄爾梅茲Termez,稱那裏為「阿歷山大大門」。

我來到鉄爾梅茲一個寺廟遺址Kambir Tepa,還可以看見城牆痕跡和隱約的民居土方。風不斷的從對面草原上吹過來,呼呼有聲,難怪說這是「風的城市」。導遊指著一個山谷風口位,用不大肯定的語氣說,這個山谷可能就是阿歷山大大帝進來的地方。我沿著山谷風口位向草原方向的山坡下行,在古居民點的黃土堆中亂轉,在無名的一個彎位忽然看見一位滿頭白髮的長者用小掃掃土方,長者看見我的出現非常驚愕,用手勢要我離開,現場一位年青的考古人員告訴我,長者是塔什干大學的教授Edvard Rtveladze,是研究絲路文明的著名學者,著作等身,他有一本考古發現的書正由北京大學翻譯為中文出版,我告訴教授也曾在北京大學教書,教授馬上轉怒為喜,拍膊映相,非常友善。

亞歷山大大帝死後一百年,安息人在公元前三世紀成了河中地帶的主人,公元一世紀在阿富汗的貴霜帝國又接手統治了中亞,波斯薩珊王朝在公元三世紀興起,又接管了這一區的管治直至七世紀阿拉伯王朝進駐中亞。從安息、貴霜帝國到薩珊王朝,他們控制了中亞地區,也直接控制了絲路與中國的貿易,從絲綢貿易中獲得了巨利,薩珊王朝也因此有財力打造了世界級的城市伊斯法罕。

怛邏斯大戰
公元712年,阿拉伯軍隊佔領了撒馬爾罕,公元751年在怛邏斯(今哈薩克的塔拉茲)打敗唐軍,管治中亞至11世紀中葉。哈薩克的塔拉茲是絲路北道進入中亞的重鎮,9至13世紀是突厥人與回教徒通商要道。唐朝高仙芝率中亞聯軍與大食國在塔拉茲附近惡戰,結果唐軍慘敗,漢族勢力撤出中亞,回教因而有了向中亞地區傳播的機會。塔拉茲古城遺址在今天市中心的中央市場,考古現場找到許多十世紀喀喇汗王朝文物,考古學者想深掘遺址,希望能找到更多更久遠年期的文物,政府卻要中止發掘,要求儘快在遺址上建博物館,增加旅遊業的收入。

11世紀至13世紀,突厥王朝在八拉沙袞管治中亞,13世紀初成吉思汗橫掃歐亞,滅了突厥王朝,由他的兒子建立的察合台汗國管治。14世紀帖木兒王朝興起直至1501年,以撒馬爾罕為首都,號令中亞各小國。帖木兒王朝衰落後,中亞以城市為單位的小汗國如布哈拉汗國、希瓦汗國等,一直在奧圖曼帝國和沙俄帝國夾迫下苟存,18至20世紀終於被併入沙俄版圖及成為蘇聯的加盟共和國,直至1991年蘇聯解體,中亞各國才紛紛獨立。

碎葉城

碎葉城是唐高宗(公元679年)下令修建的安西四鎮之一,是唐朝在西域最遠的一個城市,本為西突厥屬地,公元624年玄奘(公元602-664)離開長安往西域取經,公元629年路過碎葉城,記錄了碎葉城「城周六七里,諸國商胡雜居」。玄奘在附近拜見了西突厥可汗,在可汗大帳內食齋看胡舞,認為胡人樂器「娛耳目,樂心意」。公元701年,詩仙李白出生於碎葉城,在中亞地區度過了五個年頭,才隨家人遷入內地。

碎葉城遺址在伊塞克湖北岸托克馬克市(Tokmok)近郊西南8公里的阿克・貝希姆遺址(The Site of Ak-Beshim)。放眼環視,南方遠處的山嶺屏障是吉爾吉斯山脈,北方屏障是楚河伊犁山脈,東西是長長的楚河河谷地帶,碎葉城就座落在河谷土丘之上。如果沒有哈薩克國家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薩恆泰‧宋哈泰(這個名字的意思是「想念美麗的月亮」)的帶領,還要多次向放牧的當地人查詢,才在離開馬路主路支路兩三公里的田野間找到這個鼎鼎大名的遺址。一般旅行團到了托克馬克市,指著停放路邊的戰機說這就是李白出生地碎葉城,拍兩三張照片,隨即趕去另一景點了。

考訂阿克・貝希姆遺址為碎葉城,其中一個有力的根據是當地在1982年挖出了「杜懷保造像題銘基座」,基座為八角形,厚11厘米,寬32.6厘米,高13.5厘米,現場看見題銘第一段為:「□西副都□,碎葉鎮□十姓使□上柱國杜懷保,上為天...」,說明 阿克・貝希姆遺址就是碎葉城,這個基座放在比薩凱克斯拉夫大學考古研究所一個小小的展館內,基座被倒置閒放一角,沒有什麼保護,左上角已有崩脫,出土時看見的「安」字和「護」字現在都不見了,對我們來說當然還是如獲珍寶。

圖六:碎葉城遺址

據文獻記載,碎葉城一度可容納二萬軍隊,城牆26公里,現場遺址只是掘出了不到一個足球場的面積,發掘工作顯然已經停頓了,剩下一個個房屋的土方和高高低低的土丘,教授說應該是古城的城牆,幾百米遠方種有農作物的田間,教授說那裏也應該是城牆的一部份。座落田野的碎葉城,現場連一塊說明碑也沒有,哈薩克考古界資源短缺,又一實例。我們開玩笑說,隨著「一帶一路」的發展,會有越來越來人要看碎葉城遺址,恐怕這裏又要收費了﹗

玄奘
2015年首次來到吉爾吉斯的高山湖泊伊塞克湖(海拔1600米),面積有六個香港大,蘇聯加盟時期是潛艇測試魚雷的地方,屬於軍事禁區。六千多平方公里的湖水,南北兩岸還是被連綿不斷的天山雪嶺山脈包圍。高山的雲層瞬間變幻萬千,灑下的陽光更增添詭異。 遊船途中,吉爾吉斯的導遊遙指天山山脈的一個山口說,中國的玄奘大和尚,就是從那裡過來,往西域取經。望著高聳入雲、犬牙交錯的天山山脈,真是難以想像1300多年前玄奘是怎樣走過來的。

圖七:吉爾吉斯的高山湖泊伊塞克湖

從首都比薩凱克到湖區,一段較差的泥路正在翻修擴闊,要建成柏油路,沿路多了許多大大小小正在興建中的酒店地盤,胖胖的女導遊Tanya興奮地說,這裏要大力發展旅遊業,會建很多的酒店。我的心往下沉,很快旅客們又會把這片寧靜的樂土毀了,一如內地江南的歷史水鄉名鎮周莊、西塘、烏鎮... 勾留的時間長了,可以在路旁賣煙薰魚的小店流連,一英呎長的大清池鱒魚才一美元,入口滿嘴是魚香油味,玄奘和尚越過天山隘口,沿著湖的南岸行走,在《大唐西域記》中記下了伊塞克湖「...龍魚雜處,靈怪間起...水族雖多,莫敢漁捕。」伊塞克湖湖水蔚藍清澈,透光度極高,怎樣看都是一個平靜可愛的高山湖泊,難以想像她兇險的一面。上岸後路過船長辦公室,看見牆上掛著一條魚的標本,魚身長兩米,魚唇露出無數又尖又密的牙齒,導遊說這是白梭吻鱸Zander Fish,兇猛異常,這是不是玄奘所聽聞的惡魚?

天山山脈圍著的這片湖泊盆地,以至伊塞克湖北面的「七河地區」,水草豐富,真是放牧的好地方,難怪幾千年來,都是草原遊牧民族爭奪的地方。

帖木兒
今天在撒馬爾罕最容易看見的就是帖木兒的雕像。帖木兒(1336-1405)被歐洲人稱為Tamerlane或Timur the Lame,說帖木兒是跛子。有突厥血統的帖木兒為了鞏固政權,曾經血洗撒馬爾罕,後來也選擇撒馬爾罕為帖木兒帝國的首都。撒馬爾罕的地陪說:「我們太需要一位英雄做我們的領袖。」於是雙手染滿鮮血的屠夫,變成了英雄。

撒馬爾罕也是帖木兒陵墓所在,現在所見的陵園是帖木兒孫兀魯伯擴建,放置王族遺體。陵室開放給遊客參觀,有幾十米高,圓錐型拱頂,室內一片金色,綴以可蘭經經文,室內放置七具石棺,都是衣冠塚,真正對應的石棺在陵室的地下室。陵室安放著帖木兒、他的兩名兒子、兩名曾孫、一名國師及一名身份不明的宗教人士。陵室當中墨綠色玉石棺安放帖木兒遺體,棺上寫有:「誰騷擾我誰就遭殃」字句,傳說打開棺木就會帶來災難。1941年6月蘇聯時期的考古學家不信邪,打開了棺木,証實帖木兒身高1.72米,右腳曾經斷裂,接骨失敗弄至右腳比左腳短。棺木打開後不到三天,納粹德軍開入蘇聯境內,自此再沒有人騷擾帖木兒的安寧。

圖八:帖木兒陵園

帖木兒陵園院內有一個大石碗,碗徑可供三人環抱,碗有半個人的深度,閒置在院子一角,沒有任何說明,也引不起遊人的注意。野史說帖木兒每次出征前,例必倒滿一缸石榴汁,與戰將們痛飲,激勵士氣,另一說是裝滿屠城血水。帖木兒帝國的國土極速擴張,都是憑藉軍隊的迅速調動,配合殺人如麻的作風,讓敵人聞風而喪膽,主動獻城投降。我眼前的大石碗,是不是帖木兒時代的? 帖木兒是在東征中國途中逝世,遺願要安葬故鄉,即今天的沙克里什斯城。可是歸葬途中是冬天,遇上大風雪,改而葬在撒馬爾罕。

沙克里什斯城是帖木兒帝國的陪都,也是帖木兒的夏宮,唐朝稱史國。明朝陳誠出使西域,記載帖木兒的夏宮有宮殿數十間,又有白玉石柱、金牆壁、硫璃窗......我專程去到這個夏宮,只見兩座高30多米相距10多米的殘破厚牆建築,導遊說夏宮原有高度55米,長100米,兩牆之上原有40米高拱門相連,地震把拱門震散了,壁上仍有各種色彩的圖案,其他宮殿建築如白玉石柱、金牆壁、硫璃窗,一無所見,只好在空曠的遺址上發揮想像力了。

絲路上的粟特人
在唐三彩的陶人造像中,經常看見有高鼻、深目、卷髮的人型,牽引著駱駝,圖片說明寫著:在絲路上的生意人。談絲路不得不提粟特人。經過西方學者的考究,粟特人就是來自中亞撒馬爾罕Samarkand。撒馬爾罕就是中國古籍記載的「康國」。粟特人是什麼人?學者說法不一,有說是「月氏人」,也有說是「亞利安人」或是「突厥」的一支。不管是那一個說法,粟特人能說印度語、波斯語及中亞地區的多種語言,那是肯定的。

粟特小孩子剛出生,父母在他咀上放一塊石蜜,希望他長大後能言善道;父母又給他拿一塊膠,希望長大後能把錢財如膠般緊緊黏著。男童五歲讀書,十歲就隨父親出外經商,二十歲就為利錢而走遍天下。從公元前二世紀到十世紀,這些城邦的國民,在中亞政局經常變動的時局下,走過沙漠高山,克服了盜賊和亂軍的威脅,竟然能夠壟斷了絲路上的貿易,真是不可思議。

撒馬爾罕是烏茲別克第二大城,人口50多萬,建城已經有2,750年,是中國史書記載昭武九姓中的康國,也是在古絲路上做貿易的粟特人的故鄉。由於城市經過不斷改建發展,已經沒有一座古城存在了。一座歷史名城沒有一座完整的古城,彷彿過去的時空沒有好好的保存下來,旅客也就無從去體會昔日古國的情懷。

在撒馬爾罕舊城遺址阿弗拉西阿卜Afrasiyab,舊城的東門,指向中國,就叫做「中國門」。舊城遺址的壁畫也可以找到唐朝使節在撒馬爾罕活動的影像。阿弗拉西阿卜博物館藏的遺址壁畫,是1965年工人修路時無意發現,壁畫高兩米寬十米,在一家富裕家庭四壁,壁畫畫的年份考訂在公元660年,當地粟特人的首領被唐高宗授「康居都督府都督」。博物館西面壁畫想展示一個以撒馬爾罕為中心的世界,粟特人首領在畫的正中央上部,各國使者來朝,唐朝使者站在正中央,突出撒馬爾罕重視與唐朝的關係。北面壁畫畫的是中國皇后乘船出遊,又畫上中國皇帝打獵的場景。這些都是工作人員講解的內容。在現場所見,這些壁畫剝落得很嚴重,每一幅牆壁上只殘存片段圖象,根本看不見講解員所說的內容,不能與50年前出土時的情況相比。

在博物館參觀期間,每隔幾分鐘就有工作人員向你兜售博物館小賣店的產品,好不容易擺脫了糾纏,跑上二樓看粟特人的手工藝,冷不防一位講解員從柜底抽出一個袋包,又向我推銷,這才讓我切身體會粟特人世世代代傳下來做生意的基因是這麼厲害,不管撒馬爾罕受希臘馬其頓王統治,向波斯薩珊王朝進貢,向西突厥金帳稱臣,還是被阿拉伯軍隊征服,有效控制絲路貿易的,還是粟特人。
※唐朝玄奘和尚從現在的吉爾吉斯經費爾干納河谷進入阿姆河的撒馬爾罕,他在書中描述當地的粟特人為「...志性恇怯,風俗澆訛,大抵貪求,父子計利...
※通俗來說,就是膽小畏縮、人情薄、不誠實、貪財,連父子之間也計算利益關係。

氣候變遷
我從土庫曼的納巴德踏上一條由眾多鉄船接駁成的浮橋跨過阿姆河進入烏茲別克境,走向撒馬爾罕。那是一個藍天有陽光的下午,從河面上吹來的風還是令人有點寒意。阿姆河水運載的泥沙量想必很大,河水一片混濁,兩岸都是淤泥沙堆,一片黃河河套景象。浮橋右幾百米處正在動工興建一座跨河公路橋,橋墩已豎好,只剩下接駁橋面的工程。阿拉伯軍隊在七世紀入侵中亞地區,把阿姆河說成是「瘋了的河流」,因為阿姆河經常改道,令人難以捉摸,在十世紀為絲路最大城市的舊烏爾根奇,就是因為阿姆河改道,令到城市無水源支持龐大的人口,人口逐漸外流,城市最終荒廢,我到舊烏爾根奇遺址一看,只有黃沙、墳墓和象徵昔日繁榮的城牆土方。

圖九:十世紀絲路最大城市舊烏爾根奇

20世紀20年代俄國著名中亞研究學者巴托爾德V.V.Barthold(1869-1930)在塔什干中亞大學演說,後來把講稿整理成《突厥斯坦簡史》出版,巴托爾德在書中曾有段話說:「10世紀中亞耕地草原分布情況大致和現在一樣,......即使乾燥化過程存在,進行如此緩慢,千年之內看不出什麼影響。」

2016年我參觀烏茲別克布哈拉城「水源博物館」,館內介紹中亞地區水源的變化,相信巴托爾德在生,也會大吃一驚,在他逝世後的短短70年間,中亞地貌的變化,遠遠超出過去一千年的過程。橫跨哈薩克斯坦與烏茲別克斯坦之間的鹹海Aral Sea,本是世界上第四大的內陸湖,湖面面積6萬8千平方公里,現在的鹹海面積只有原來的十分之一,大量乾涸的湖底成了泥地再成了沙漠,昔日的漁港只餘下一艘艘漁船在沙漠之中,真是觸目驚心,這一切都只是在一代人之間發生的事。

「水源博物館」人員介紹說,中亞河川的水源來自冰川,全球氣溫上升,冰川面積也日漸萎縮,加上蘇維埃時代大量在中亞種植棉花,棉花需要大量水源,於是把流入鹹海的兩大河流阿姆河及錫爾河改道去灌溉棉花田,導至今天的局面。幾年前哈薩克在境內鹹海部份建了水壩,防止湖水流向烏茲別克,又重新引錫爾河水流入,湖面面積稍有增加;烏茲別克國窮,無力建水壩,棉花又是三大出口商品之一,烏茲別克國境內的鹹海部份,日見縮減。今天烏茲別克要向水源豐富的鄰國塔吉克買水,七成以上土地是高山峻嶺的塔吉克,卻是缺乏電力,烏茲別克就把火力發電輸去塔吉克。

水源不足是中亞國家的共同問題,在伊朗沙漠城市阿茲德,地下水也是要鑽到了百米的深度。土庫曼大概是不大懼怕缺水,憑籍輸出油氣帶來的財富,首都阿什哈巴德處處是綠油油的草地,公園內宏偉的建築物前必有的噴泉,真是把其他國家看紅了眼。阿什哈巴德的水,是經由數百公里外的水道,把裏海的水引進了首都。

中國製造
從杜尚別去北部塔吉克第二大城古盞Khojand (阿歷山大大帝在征戰中建立的最遠城市),本是乘內陸航機,半小時即到,無奈航班取消,只好陸路盤過帕米爾高原支脈,花了近七個小時。

早上進山第一個小時,密雲間中有陽光,盤上千多米山區,忽然下起不大不小的冰雹,把小車子打得叮噹叮噹響,幾分鐘的冰雹稍停,小雪就飄過來了,不多久又是普天陽光。山中小店吃午飯時,突然刮起了風砂,打在臉上敲在頭上,還是有點庝。午飯後趕路,在車上失去了數十分鐘知覺,在一股寒氣中醒來,眼前本是一片綠的山嶺,忽然變了一片雪白世界,橫風橫雪,一片猙獰,山道上也頻密地出現了一條又一條的穿山隧道,有一條用漢字寫上「友誼隧道」,又有一條五公里長的隧道,也有用漢語寫上「沙赫里斯坦隧道」,小王說這條隧道是中國建造,2013年建成,縮短三個小時的行車時間,而且令行車更安全。

圖十:中國為塔吉克建造的友誼隧道--「沙赫里斯坦隧道」

下午四時,在土庫曼邊境納巴德,排了一列好幾公里長的貨車長龍,等候過關;在烏茲別克邊境,也有同樣的景象。貨車司機三五成群的從貨車車底一個特別鑄造的鉄箱內,取出了煮飯用的爐具和餐具,準備晚餐,從他們的衣著來看,司機們已經有在邊防渡過一宵的準備了。當地導遊說,貨車往往要用上兩三天的時間才能清關。旅客過這兩國的陸上海關也不容易,從下午4:00開始,在土庫曼境內海關禁區前等專利的穿梭小巴接載去土庫曼的海關,下午5:20過了土國海關,再等另一輛穿梭小巴接載過兩國國境之間的兩公里無人地帶,抵烏茲別克國境後,再等另一輛穿梭小巴送去烏國海關,下午5:55,終於抵達烏國海關,烏國海關人員對旅客擕帶的保健用品及各類平安葯問得非常仔細,到了晚上8時才步出烏國海關,用了4個小時。

烏茲別克與塔吉克是鄰國,在1991年之前,兩國同屬蘇聯的加盟國,從烏境的撒馬爾罕去塔吉克,只有六公里,就可以過境了,現在卻要行車4小時120公里,才能進入塔吉克。過去兩國之間有12個關口可以通關,現在卻只有三個關口。難怪去年美國國務卿克里訪問中亞五國時說,五國太強調獨立,彼此在國界上有許多不必要的設防,阻礙了人流物流。

1991年之前,香港居民只要取得蘇聯的入境簽証,就可以在五國往來;現在只有哈薩克給予香港特別行政區護照免簽証待遇,其他四國,要經由國內旅行社發出邀請函,再到北京的使館辦簽証。

南高加索三國之間的邊防也不是互通的,基於阿塞科疆和阿美尼亞在納戈爾諾卡拉巴克有領土糾紛,兩國邊防不通,從亞美尼亞去阿塞拜疆,要取道格魯吉亞。同樣的,格魯吉亞在2008年與俄羅斯爭奪南奧塞梯控制權,亞美尼亞要借用格魯吉亞的「軍事公路」運貨去俄羅斯,也受到格俄兩國紛爭的牽連,貨車車隊在山嶺關口排成了長龍,大大防礙了兩地的貿易發展。

絲路貿易的另一個大問題,是海關關員公然的貪污行為。絲路國家當中,以土庫曼、烏茲別克及塔克吉的海關關員最貪。從烏茲別克的烏爾根奇陸路進入土庫曼的塔沙烏茲,土國女海關關員收取了40位旅客每人69美元的簽証費後,在辦公室數了一回,堅稱簽証費少了一百美元,旅行社領隊「識做」,馬上補交100美元,全團順利過關。在烏茲別克及塔吉克,個別海關關員向旅行人士打秋風,公然在檢查柜位問旅客有沒有好處給關員,膽子怯的旅客,馬上遞上一、二十美元,以求順利過關,一些旅客堅持不付費,同樣也可以過關。

聯合國安理會2016年1月解除對伊朗的貿易制裁後不到一個星期,國家主席習近平馬上訪問伊朗,簽署經貿協定,涵蓋基建、能源、交通、金融等等,計劃未來十年雙邊貿易額增至6,000億美元。中國是伊朗最大貿易國,2016年1月中國出口去伊朗的貨額卻只有13億美元,可見兩國的貿易發展潛力。伊朗有儲藏量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目前中國正協助伊朗建造一條天然氣管道,從伊朗到巴基斯坦,解決巴基斯坦的能源短缺問題。這條「和平管道」在美國阻撓下耽擱了廿年,1,600公里的管道,終於有機會建成了。

古波斯王朝對古絲路的暢通無阻有很大的貢獻。在帕提亞王朝(公元前247-公元224)時期,有效的抵抗了由北方南下的遊牧民族大月氏的攻擊,王朝又建立與羅馬帝國的陸上交通,貫通了絲綢之路。

在「一帶一路」的國家中,印度是從中國進口手機最多的國家,每年進口數量超過3千萬部。根據《印度時報》2015年的調查,在印度十大手機品牌中,中國製造的手機以價廉和使用時間長的優點,佔據了印度一半的市場份額。印度許多城鄉經常缺電,手機省電成了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此外即使是印度本土品牌的手機如佔市場龍頭地位的Micomax,它的研發環節,大部份在中國製造。2015年上半年中國生產了7億6千萬部手機,九成是智能手機,超過全球總產量的一半;印度9億人口擁有手機,智能手機只佔45%,可見印度手機市場對中國的吸引力。

中國雖然是絲綢之發源地,也是生產絲綢的大國,可是內地人均絲綢消費量僅為9克,等於一塊絲綢手巾,日本人平均消耗217克絲綢。在印度、巴基斯坦等國,絲綢服裝出口貿易快速增長,中國出口絲綢40%運往印度,再在印度加工成為有印度特色的服裝出口。一件印度生產的穆斯林長袍賣2,000盧布,原材料從中國進口只需200盧布,中間的利潤非常豐厚。

土庫曼八成土地是沙漠,卻是世上油氣儲藏量第四大的國家,已有油氣輸去中國、俄羅斯及伊朗,憑籍油氣的收益,全國不到六百萬的人口,已然是中亞五國中第二富裕的國家。當地導遊說,別看人均收入低,政府向人民提供免費房屋、免費醫療、免費教育...

塔吉克一位賣迷彩軍服、夜視望遠鏡的小商販說,除了頭是他的,其他的都是中國來的。
-- (完) --